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 不公平的代價



書名:不公平的代價(The Price of Inequity)
作者:Joseph E. Stiglitz
譯者:羅耀宗
出版商:天下文化
出版年份:2013


閱讀這本書之前,以下三點是讀者們必須要先知道的背景
1. 不對稱資訊理論:
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研究「信息經濟學」的三位經濟學家所共同獲得,其中史迪格里茲就是其中一位。所謂的「不對稱資訊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自由交易的市場中,理想狀態是買賣雙方銀貨兩訖,很容易成交,但實際上卻經常不是如此,關鍵原因就是彼此對商品資訊掌握的不對等。在同樣獲得該年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安可洛夫(George A. Akerlof)所舉的「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中,安可洛夫以「中古車」市場舉例,只有賣車的人才知道這部車是不是泡水車,而想買車的人卻不知道。因此買家只會從有限的資訊中以市場的平均價格去購買車子,然而當一台中古車的實際價值高於市場上的平均價格時,就會導致賣方的虧損,因此賣方會想盡辦法留住低於市場平均價格的「優質中古車」以迴避風險,導致市場上充斥著劣質中古車(爛檸檬)。

2.下滲式經濟學(trickle down economics)
又稱涓滴理論,是一種政治理念。認同此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政府針對商人與富人階級進行減稅與提供經濟上的優待政策,將可改善經濟整體,最終會使社會中的貧困階層人民也得到生活上的改善。此派反對以徵稅手段來減少社會中的貧富差距,也反對對貧窮階層進行社會救助,雷根經濟學、供給面學派與自由放任,被視為是符合下滲經濟學理念的範例。

3.尋租行為(Rent seeking)
史迪格理茲認為,富人透過操縱政治體制以及對社會大眾洗腦,讓政府和國會建立有利他們的制度,讓人民犧牲自己的利益,轉移國家社會大眾辛勤創造出的現有財富到自己的口袋中。華爾街銀行霸道地壟斷了資訊和關係網,從而得到超高額利潤,這種非生產性的尋利活動被稱為「尋租」。所以一些富人的財富不是被創造出來的,而是從社會低層往上轉移過去的,是標準的劫貧濟富。例如政商關係良好的富人得以低於成本的代價取得國家的資產,或著以高於市價的代價把資產變賣給國家,這樣的作法就產生毫無效率的經濟行為。

只要具備以上三點背景知識,這本書將會變得淺顯易懂,主要內容在闡述(基於資訊不對等的背景),社會上絕大多數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資源是掌握在少數具有「權勢」與「錢勢」的人手中,這些人透過在資源上的絕對優勢,掌控了行政、立法的政策方向,並轉為有益於自身利益的決策,導致社會偏向「1%所有、1%所治、1%所享(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的方向前進,並產生出了許多不公義的現象發生。同時作者也在文中指出,政府必須透過法令限制或禁止「超大型」金融機構與企業試圖利用遊說將勢力深入國會的方式,作為利己的手段,更應該要藉由科徵企業稅、富人稅、擴大社會福利等方式縮減社會貧富不均的現象。另外,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擴大總需求」的概念,抨擊下滲式經濟學看似把餅坐大讓人人有大餅吃的做法在現今的美國社會現況是徹底失敗,所有的企業補助與相關優惠法令雖使得企業獲利增加,利潤卻未由員工與全體社會所共享,反而流入了高階經理人、董事會的口袋,成為另一種形式上的自肥。而透過擴大社會福利制度如基本工資調升、失業救濟、全民健保等方式,能夠變相使得社會中、低階層的收入提升,進而提升總需求,刺激生產與消費,才能夠從結構上有益於國家經濟發展。

作者在此書中完全是針對「美國社會」的現況所撰文,孰不知身為美國追隨者的台灣也正陷入這樣的泥沼之中,經濟學的所有理論基礎都奠定於「人類是理性的」這樣的假設,然而我們反觀自工業革命以來,每一次的社會結構調整從來都不是由上而下,反而是由下而上發生(由民間所發動),基本工資與工時的設立與修訂、勞工福利相關法規的制定,都是由工會所發起,由抗爭而發起,很少會有在上位者自覺的情形。套句凱因斯的名「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要想在有生之年看到經濟透過自身的調控,使整個體系達到穩定平衡的階段,倒不如透過人為調控的手段,針對眼前顯而易見的失衡加以干預,反而可以加速自然調控的結果。

同樣地,從最近美國沸沸揚揚的健保議題,也可以很清楚觀察到美國兩大政黨-民主與共和黨在基本教義上的根本差異,共和黨在政治立場上一直是更為偏右傾,強調小政府、減稅、縮減社會福利,強調供給面經濟;反觀民主黨則是稍微偏左,強調政府的積極作為,強調增稅,擴大社會福利。這兩個政黨的政策制訂出發點並沒有一定的優劣,在經濟循環的不同週期,不同的立場各有其能夠發揮的地方,然而「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基石,連身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大陸,都將維持社會穩定視為鞏固政權的中心思想,可見不公平對社會所造成的動盪與不穩定,是超越政治立場的。

最後回到台灣,我認為由於台灣在全世界經濟學領域上並沒有一個相當突出的立場,導致政府在無論財政、貨幣以及經濟發展政策上始終處於「中間」的位置,然而忽左忽右的政治立場不明確,卻間接地避免了極端的失控,台灣目前確實存在貧富不均的情形,但「尋租」行為並未普遍在台灣上演。雖然大家都承認我們的政府在金融方面的相關政策不夠開放,匯率也不夠自由,但在這個利潤與風險並存的世界裡,我們透過放棄學習美國自由金融市場背後的利潤,來換取規避可能發生泡沫破裂所伴隨的巨大風險,就我個人看來是值得的,畢竟我們沒有必要為了發展超大型金融機構或企業,而賭上全體國民的生計。

最後,我認為這本書給我個人最大的啓發,就是重新思考何謂「美國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