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 芬蘭驚艷

書名:芬蘭驚艷
作者:吳祥輝
出版商:遠流
出版年份:2006

這本書其實很難作分類,因為書中內容約三分之一在介紹芬蘭的風土民情,三分之一在介紹旅遊見聞,另有三分之一是琢磨在作者與書中女主角 - Catherine(作者現實生活中的妻子)的感情互動。而這三大部份又各自在每一個章節中交疊出現,實在很難讓人去想像這究竟是小說,還是遊記。而在經歷了作者在書中所不斷強調的“芬蘭識別”,並對照台灣社會當今的現貌後,我最後將此書定調為“以小說體裁所寫出具有批判性的遊記”。書名的“驚艷”二字,所描述的並不是北歐風情,或甚至進一步說,森林、湖泊、雪地、冰河等典型我們台灣人對於北歐景色的印象描述幾乎不存在於書中。所謂的“驚艷”,指的是與台灣具有類似近代史的芬蘭人,在經歷了長期被外來政權統治、欺侮的過程中,人民如何在被佔領、獨立、再一次被佔領的痛苦歷史中,透過自我文化的追尋、民族特性的深化,以及國際思維的養成,在今日能夠以一個高姿態的角度在教育、政治、經濟等領域中傲視全球。書中提到的“芬蘭思維”,是作者再三個月的旅行中所觀察到的成功條件,如同一個具有德性、品格、內涵的人,必定是擁有許多常人所沒有的特質一般。

全書以“最偉大的芬蘭人”作為貫串,並分別藉由想像、教育、典範、原創四個章節點出“芬蘭識別”的精神。而書中所舉列的芬蘭偉人,分別來自於不同的領域(如音樂、文學、政治...等)。而其中共同之處,就是源自於對芬蘭民族的認同感與愛讓這些人們能夠透過各種方式的付諸行動,成功地讓國際社會看見芬蘭、認識芬蘭、尊重芬蘭。以下舉出幾位偉人的事蹟:
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軍人):帶領芬蘭推翻俄羅斯帝國統治
Elisa Lonnrot(醫生暨語言學家):出版芬蘭最重要的文學資產 - Kelevala
Aleksis Kivi(作家):芬蘭文學之父
Mikael Agricola(語言學家暨神學家):芬蘭文之父(創立芬蘭文)
Armi Kuusela(環球小姐):拒絕好萊塢合約,畢生從事社區工作
Larin Paraske(歌手):收錄上萬首芬蘭及波羅的海地區的詩歌和民歌

從以上所列出的幾位人物可以看到,芬蘭人所崇尚的偉大,大多數並不是集中於政績、財富等成就,而是在民族與國家的文化發展與傳承上具有長遠影響的功績。而這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給台灣社會(包括讀者)的重點:台灣經歷了數百年的貧窮、戰亂、殖民,在20~21世紀的今天,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人(或狹義的說:台灣人)的特質與驕傲,卻誤將金錢與社會地位劃上等號,加上普遍台灣社會並無一個共同的國家或民族信念凝聚,導致我們究竟連想要向國際證明甚麼都不清楚,舉例來說:
台灣之光王建民、陳偉殷究竟是“光”在何處?
台灣首富郭台銘究竟為台灣證明了甚麼?
台灣的外匯存底全球前十名,這又證明了甚麼?

如果以上這三個問題在心中都能夠出現一個清晰且共同的輪廓,那麼“台灣意識”也會隨之浮現。但重點就在於以上三個問題中的主角真的是對的例證嗎?大家還記不記得“蔣渭水”、“林獻堂”、“李國鼎”、“孫運璿”、“陳樹菊”以及其他同樣來自各行各業、不同身分背景,卻同樣為今日富足的台灣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人們呢?從早期日據時代,到國民黨專政時代,為了台灣民主、文學、醫學、社會以及其他更多領域的發展而積極爭取的人們,我們都還記得嗎?說實話,我真正知道的,也不算多。但我相信當政府願意將這些人編輯成冊,並透過教育與人文推廣的方式傳達給社會大眾,讓全民重新認識、回顧並尊重與認同台灣過去一百多年來的過往,那麼“台灣意識”的養成也就不遠了。

最後,這本書讓我嚮往的,不是前往北歐旅遊所能夠預期到的美。而是要身體力行,去發掘台灣文化的美,並傳達給周遭,乃至於下一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