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 我愛身分地位


書名:我愛身分地位(Status Anxiety)
作者:Alain de Botton
譯者:陳信宏
出版商:先覺
出版年份:2005

光看書名,很可能第一印象會覺得這是一本推崇資本主義,對物質生活歌功頌德的一本時尚書籍。然而當眼光飄向作者欄時,Alain de Botton - 一位擅於以哲學角度來探討日常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且在文學與電視節目製作都具有多元發展的藝文人士,卻始終都無法讓人將這樣的名字與“金錢至上、物質崇拜”劃上等號。本書的中文名稱其實翻譯的並不好,"Status Anxiety"較為正確的翻法應該是“身分(或地位)的焦慮”。如此一來,讀者在閱讀此書時比較不會產生書名與書中內容的矛盾衝突。

在內容的一開頭,作者開宗明義地點出了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身分地位,以及其所衍生出的焦慮與愛慕。作者認為每個成人的人生可說都是以兩種愛為主軸。第一種愛 - 對兩性之愛的追求 - 早已廣為流傳與記載。第二種愛 - 對身分地位的追求 - 則較為私密,而且過程充滿羞辱。然而,人們對於第二種愛所追尋的強度卻絲毫不遜於第一種。

全書共分為兩個部份,前半段是透過研究自封建社會至工業革命後的經濟與社會結構變化,以及政治制度的轉變來探討人類追求名聲、地位與財富的成因。並強調無論是在工業革命以前的社會,身分地位來自於神所授與的天命(王宮貴族) ; 或是工業革命之後經濟學、演化理論的興起所強調的自由競爭、物競天擇,都是源自於同一個概念:精英制度。在這樣的立論基礎之下,財富與權利的掌握者具有其正當性,而窮人與大多數的基層人民也具有其合理性,並維護著整體社會的結構與價值觀。然而這樣的理論與社會基礎隨著民主意識逐漸興起,美國所倡導的“人人皆有自由,人人皆有機會”的精神之下,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資本主義成為主流價值與理論,追求財富與享受其所附加的社會名聲與地位的可能性大為提高,且人人都有機會角逐時,擁有身分地位時的需榮與滿足與失去身分地位時的焦慮與苦痛就成為現金社會的兩面刃 - 既令我們神魂顛倒、朝思暮想,卻又百般地折磨著我們。

後半段的重點則是放在尋求解決之道,分別從哲學、宗教與藝術的角度切入,並加上了現代經濟學的反思。作者一再強調人生之於宇宙不過是個倏忽即逝的一瞬間,既無法連結前世,也無法放眼來生,並所有有形的物質相較於精神都無法常存。從天主教(基督教)的觀點,神對於一個人一生最後的審判與評價不會因為物質生活的好壞以及財富的多寡受到影響,更不會隨著世俗的價值觀的演進有所轉變。而從哲學的觀點來看,更是歌頌不畏出身低微,仍然內心保有高尚品格的精神,並透過文字、繪畫、歌劇等藝術創作的方式,試圖在逐漸傾斜的社會價值觀中維繫平衡。

解鈴還需繫鈴人,作者花了這麼多心力來探討,並試圖在其中尋求答案的同時,別忘了問題最終的答案還在自己身上。我們並不需要藉由“均貧”這種毀滅需求,消弭慾望的方式來達到無欲,因為這不是人類進步的解決之道。要明白何謂“滿足”,首先要思考“務實”的真義。慾望可以憑空創造,但是否符合實際需求,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不一樣的標準。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拉長,拉到宇宙的高度來看,會發現你我的一生其實不過是滄海一粟。今日所追求的,不過是未來眼中的過去。

如果我們的祖先看見今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那些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一切,在他們的眼中,卻將會是猶如神話般的存在。我們的發明、我們的藝術、我們的科學,還有偉大思想家的觀念,造就了今日的社會。我們甚麼都不缺乏,我們的存在深具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