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讀書心得: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書名: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作者:王伯達
出版商:天下文化
出版年份:2013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一直處在“左與右”的抉擇之中。我們的政府雖然是經由右派的民選過程所產生,但在政府與人民的治國思維上,卻是長期偏向左派。加上過去台灣社會過度將公平正義無限上綱,導致“齊頭式平等”、“民淬主義”成為現今台灣社會媒體、政客用來操弄與綁架民眾的手段。於是乎為了全民的幸福、社會的福祉,“水電瓦斯凍漲”、“全民健保不能倒”、“過時的、虧損的企業補貼”成為了政治人物為了選票所開出的一張又一漲支票。而民眾更是在這些看似維護公平正義假象中拍手叫好,孰不知賠上的,很可能是自己的未來。
本書是伯達前輩所撰寫的第四本財經相關書籍,更可以說是前三本(民國一百年大泡沫、美元圈套、預見未來)的彙總與集大成之作。透過淺顯的辭彙表達,作者所希望的,是以最基本的總體經濟學概念,來解釋台灣目前經濟發展的迷思與困境。

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必須透過不斷的產業轉型來達成。從早期的遊牧、狩獵社會,進展到農業社會,再進一步轉型至輕、重工業,乃至於最後以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心。而在每一次的經濟模式轉型過程中,必然隨著以下幾項因素:
1.生產要素投入增加(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
2.產業結構升級(高附加價值VS低附加價值)
3.技術進步(產出提升or成本降低)
4.法規制度完善(資源分配)

根據以上幾點,可以推論出一個結果:先有破壞,後有建設。

舉例來說,工業革命的誕生,造成了傳統產業的式微。當身處在21世紀的我們對於飛機、輪船、火車是那麼的習以為常時,就代表著我們不再需要馬車、帆船作為運輸的工具。同理,當幾乎所有的產品都能夠以自動化、機械化、標準化的方式大量且快速的生產時,我們也同樣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作為生產的工具。若從單一個體或產業的角度來看,技術落後等同於被淘汰與失業,然而今日的台灣社會相較於60、70年代卻依然有著相當大的進步與成長。過去輕工業當道時,傳統家庭代工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 ; 重工業與科技業當道時,曾為經濟發展主流的輕工業(紡織、造紙...等)也同樣遭受到出走的結局。也因此今日的創新是建立在過去的破壞之上,或著我們可以解釋成過去的破壞成就了今日的創新。

看完以上,我們不難察覺現今台灣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政策上的盲點:不捨得,捨不得。

不捨得,是說明了過度的產業保護造成了資源分配上的不均。
捨不得,是說明了因資源分配不均產生了經濟發展上的遲滯。

每一次的產業轉型,都必然伴隨著資源的重分配。政府在經濟發展上所必須要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審慎合理且公平”地分配資源到社會上,讓各行各業的人們與產業都能夠在獲得充足養分的前提之下,在各領域內公平地競爭與成長,造成良性汰換下的產業升級。對任何一方的過度補貼,就猶如共產主義下的價格統一制定法則,既無法創造需求與供給,更破壞了價格對於市場機制的調控作用,最終造成市場萎縮的結局。最可怕的是所謂的補貼,並不是政府設法透過擴大資源創造,而是透過減少其他人(產業)的資源的手段來達成。自由市場的法則其實就是演化或進化的過程,借由淘汰不合時宜的、效率低落的、無競爭力的舊思維、舊技術與產業,進而使具有競爭力的新技術與新產業得以成長,才是社會與經濟進步的原動力。舉例來說,當世人發現地球是圓的且繞著太陽轉時,難道政府需要去保障主張地球是方的且為宇宙中心的那群科學家的工作權嗎?當然不是,舊思維與技術若不選擇轉型提升,就必須面臨被淘汰的命運。繼續保障主張地球是方的那群科學家的地位,才是根本地阻礙了科學的發展。如果你認為政府過度補貼失去競爭力的產業不是一件明智之舉,那麼你同樣不應該全盤支持油電凍漲、全民健保。因為誠如前面所述,今日的過度補貼,都是在透支明日的信用,說穿了還是資源分配。

其他有關於新台幣匯率、資產泡沫與相關解決之道,其實在作者過去的著作中皆有提到。讀者可以選擇詳細閱讀作者過去的每一本著作,或是直接閱讀此書以溫故知新即可。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讀者們更多的智慧,一起來思考台灣的未來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